记者连日走访中了解到,和平区充分用好“辽事好商量、聊事为人民”协商平台,深入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融合,以“辽聊吧”为载体,持续擦亮“请你来协商”实践品牌,走出一条组织活力更强、委员更有作为、群众获得感更充实的协商民主之路。
7月10日下午,在“和平区马路湾街道政协委员之家”(简称“委员之家”),上完非遗公益课的太平里社区居民王贤维跟记者拉起了家常。这里原来是一栋年久失修的闲置建筑,政协委员们来了之后将此处改造得宽敞明亮,周边居民们有了活动场所,小孩子有了学习空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带着设备来义诊……更重要的是楼下有一个叫“辽聊吧”的地方,谁有啥事儿直接找委员唠,委员们帮大家商量着办。
一座楼的温度,一片人的幸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最鲜活的注脚。
闲置旧楼升级为“民生地标”
新华路4-3号一幢2933平方米的4层建筑,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原沈阳铁路局)废弃房屋,2022年移交和平区政府后处于闲置状态。为搭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融合平台,和平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其交由区政协使用。2024年初,安大龙、张德利等7位政协委员自发捐资203万元,对房屋进行维修改造。2024年6月30日,一座集社情民意直通车、服务民生综合体等功能于一体的“委员之家”出现在居民身边。
居民王贤维提到的“辽聊吧”就在“委员之家”的一楼,是一处简洁温馨的洽谈空间,大门向居民敞开。
“这处空间在设计之初就想做成社情民意的快递站。居民有事儿放在这儿,我们收集起来,帮助协商解决。”“委员之家”主任安大龙说。翻阅“快递站”台账会发现,小广告清理、下水道疏通、共享单车点位取消等一件件居民遇到的事儿得到了快速妥善的解决。
在社区、街道层面协商不了的事儿,依托“辽聊吧”这一载体,“委员之家”依照相关程序报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各方进行协商。南京南街更新维修工程启动后,商户和居民提出了背街小巷同步更新维修的诉求。和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和相关部门坐下来一起商量找办法。最终,随着南京南街更新维修工程的完工,周边小巷同步焕然一新。马路湾街道党工委书记关航宇介绍,“辽聊吧”启用一年来,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联动,先后开展协商议事活动26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98个。
在“辽聊吧”基础之上,“委员之家”更是一个服务民生的综合体。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学习强国志愿之家、法律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医养健康、街创工作站、政务直播间等21个委员服务空间分布在各楼层。今年3月,针对居民普遍反映老年群体挂号难、出行难、续方难的问题,“委员之家”发挥三级政协委员优势作用,确定以“社区义诊”弥补基层健康服务缺口。来自医大一院、沈阳医学院、和平区中心医院等医院30余个科室的50余名医疗专家团队,带着多台检查设备走进“委员之家”,为居民提供义诊,并签约建设针对“一老一小”的春秋两季、线上线下长效志愿服务平台。
“委员引擎”激活经济新动能
“委员之家”202房间的马路湾创业工作站,涌动着创业创新的澎湃力量。作为沈阳市街创中心启动的首家创业工作站,大家习惯将这里叫“街创001”。
“街创001”拥有一支从全市范围内甄选出来的智库团队,该团队由创业导师、创业特派员等13位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内容、手机号码全部公示了出来,随时为拥有创业创新热情的青年人提供各种支持。另外,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和创造力。
一张又一张营业执照,实打实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奔赴梦想的故事。
沈阳师范大学2024年应届毕业生赵昕驰,在去年秋天推开了“辽聊吧”的大门。在提出在大众体育项目领域创业的想法后,安大龙与擅长体育创业领域孵化创业导师高明伟共同商量项目的可行性,一致认为该项目有前景后,赵昕驰正式“进站”,由高明伟进行一对一创业指导。在高明伟的指导下,赵昕驰更加明晰了创业方向。2024年11月28日,沈阳昕龙承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并获得高明伟所在企业的种子轮投资2000万元。公司开业当天,国内众多体育名人通过视频为赵昕驰送上了创业祝福。
截至目前,“街创001”已成功孵化出龙呈汽车、澄籽文化等28家企业。其中,龙呈汽车通过专家库匹配销售模型升级方案,实现线下向线上的转型,今年一季度实现销售额近2亿元,带动应届大学生就业100余名。推进“幸福教育”进社区的幸福学堂创业项目,通过“知识付费”方式鼓励年轻人在微短剧写作领域创业的微剧文艺项目,生鲜水果无库存销售创业项目等一批项目,为区域经济增添新动能和新活力。
与此同时,围绕精准服务激活背街小巷经济,“委员之家”组织委员先后对周边商户进行走访调研26次,覆盖32家小微企业,通过广泛协商,探索出“政协搭台、商户唱戏、居民受益”的共富路径,联动“街创001”全链条赋能创业就业,打通协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全域协商”织密和平“幸福网”
在和平区全域协商矩阵中,以“辽聊吧”为载体的“委员之家”是其中一个重要“堡垒”,其与10个街道建立的“协商议事室”、125个社区建立的“委员工作室”等特色协商议事平台串成串、连成片,把群众所需和政协所能有机结合起来。40名省政协委员、87名市政协委员、290名区政协委员纵向到底、把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的做法,让协商真正“沉下去”“活起来”。
烈日阳光下,和平区沈水湾街道远洋社区门前一条92米长的盲道,以花朵、爱心、彩虹、动物等图案装点,格外引人关注。这条彩色盲道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胡静琴、辽宁省道德模范苏广林、“最美沈阳人”高明伟与社区50组亲子家庭携手用环保颜料绘出的。
这背后,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在得知一位视障邻居在盲道上碰倒违规停放的电动车并受伤后,远洋社区居民刘建祝提出了盲道经常被占用的问题,社区有43位残障人士,出行安全是民生大事。驻社区“委员工作室”的委员得知后,与社区党委书记崔莉以“双召集人”身份迅速召开由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沈水湾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参加的协商议事会,大家一起商量出解决办法——除了加强对占用盲道违法行为的整治外,以邀请居民彩绘盲道的形式,深化居民共情认知,标本兼治。参加完彩绘活动,社区小居民栾丞俊说:“以前不知道盲道不能被占用。现在我会提醒爸爸妈妈停车时注意避开!”
砂阳北社区是典型的困难群体多、老年人多、老旧小区多的“三多”社区,委员们通过“敲门行动”入户走访得知,社区办公用房不足、居民群众活动场所不够、困难群众就业难等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协商,形成专题提案报送区委。区委主要负责人迅速批示并深入现场研究解决办法,把一处闲置资源调剂给社区,改造升级为党群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打造“幸福创益工坊”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此举使300余名居民受益、30余名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仅今年以来,和平区组织各类协商活动160余场,助推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养老体系建设、假期学生看管等重要民生关切问题。
当“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成为基层治理的常态,群众的“幸福度”便与协商的“密集度”同频共振。和平区委书记张德表示,下一步和平区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市委安排要求,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融合纳入区委工作总体部署,带领全区上下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示范区。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洋 实习生 张理哲)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