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财经频道>>财经快讯
央广网丨大连:守护碧海银滩,激活蓝色经济新引擎

2025-11-20 09:38:55 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制图:齐佳萌)

  前不久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提高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我国作为陆海兼备的海洋大国,拥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及1.1万多个海岛。“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增加值达16135 亿元,同比增长9.2%,充分彰显了“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内涵。海洋,正成为稳增长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蓝色市场”的强劲驱动下,各地滨海城市加速布局海洋文旅、生态保护修复,在守护碧海银滩的基础上拓展发展空间。作为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一带一路”建设的海上战略节点,大连正以高水平开放激活海洋发展活力,让海洋经济成为城市增长新引擎。

  养海护海:文旅兴带动人气旺

  海洋旅游因污染少、就业拉动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成为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11月15日,2025第二届辽宁城市足球超级擂台赛总决赛落幕,大连队主场夺冠,5万余名观众现场助威。赛事以“足球+文旅商”融合模式,搭配“城超市集”、非遗文创、农副产品展销等配套活动,本溪赛区还推出“踏秋赏枫”主题线路,“十五冬”展演区的冰雪项目也吸引球迷互动,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11月15日,大连梭鱼湾足球场内,球迷热情高涨(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这场赛事已成为当地文体旅商融合的亮眼名片。不止如此,大连梭鱼湾足球场中超联赛场均观众数稳居亚洲第一。赛事带动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完整消费链条,2025年1月至9月大连入境游客数同比增长71.60%,创1984年以来新高;国庆8天入境游同比增73.65%,订单量占全省60%以上,海洋旅游成功撬动城市活力。

  海王九岛的“凡可屿海”民宿露台上,店主李文娟正直播海鸥掠过海草床的美景,清澈海水中的海参礁清晰可见。“数年前这儿还是无人问津的滩涂,如今远海的鱼都回来了!” 她的话音刚落,手机视频弹幕里“求地址”的留言便刷屏。

  这片获评“和美海岛”的海域,如今成为爆款打卡地,离不开当地的全链条扶持。2023年庄河市王家镇启动“民宿+”升级工程,通过“设计补贴+手续代办+运营培训”模式,将传统渔家乐改造为精品民宿。李文娟的民宿从“硬板床”升级为“全屋智能”,客房单价翻倍,旺季订单量却同比增长200%。2024年,王家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民宿产业直接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

大连以海洋文化为特色,加快推动海洋“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央广网发 姜媛媛 摄)

  “大连的2211公里海岸线,既是‘蓝色项链’,更是‘黄金动脉’。”大连市文旅局副局长董悦表示。目前,大连97%的近岸海域保持优良水质,20个重点景区实现岸线贯通,金石滩、星海湾—老虎滩—棒棰岛等景点勾勒出“人海和谐”画卷,港东五街、梭鱼湾等网红地持续火爆。2024年,大连接待游客 1.7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765.3亿元,同比增长18.2%。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大连入境游创历史新高,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加73.65%,订单量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到大连来看海”成为城市热门名片。

  海洋文旅的辐射力还在不断延伸。大连积极打造“跟着邮轮游大连”品牌,2024年预计接待国际邮轮18个航次,服务游客超3万人次。到2026年,“爱达”邮轮大连始发航次将增至8个,邮轮旅游成为提升国际消费能级的重要支撑。开海节俗、海岛慢游、海钓体验、海鲜美食等多元业态,让大连以海为卷、以文化为笔,绘就出生态与经济共生的蓝色图景。

  产业强海:资源禀赋转化发展动能

  大连因海而生,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根基深厚,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

  鲜爽的鱿鱼丝、厚实的裙带菜、弹牙的海参,这些海珍品承载着大连渔业的良好口碑。在普兰店区平岛海域的鑫玉龙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的投放构建了优良的海洋生物栖息环境,海藻成为海参的天然饵料,无需人工投喂,仅需监测水质、温度并观测生长情况。

  大连“蓝色粮仓”实力雄厚,拥有32处国家级海洋牧场,海水养殖产量居全国首位。2024年,大连虾夷扇贝产量16.8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90%;裙带菜产量17.8万吨,约占全国70%;海参年产量8.2万吨,约占全国28%,夯实了渔业产业优势。

2025大连航商大会上展示的“液态阳光”技术(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船舶制造是大连的传统强项。全球最大吨位集装箱船改造维修、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下线、国内最大单体高端风电铸件智能制造基地落地,一项项行业突破,彰显了大连在高端海工、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硬核实力,也见证了这座工业重镇向“高精尖” 转型的坚定步伐。

  科技是经略海洋的核心驱动力。大连拥有30余所高等院校和14个科研院所,依托人才优势建设英歌石科学城,加速培育新兴产业。目前,大连已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6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43%。

  同时,大连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建设泊石湾生态型综合性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助推海洋文旅蓬勃发展,形成“生态优—文旅兴— 经济强”的良性循环。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蓝色动力。“过去几年,大连在海洋科创、高端海工装备、海洋文旅融合等领域已取得突破,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服务国家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若能持续深化科技、产业、业态的协同发展,并将陆海统筹理念融入实践,大连将更好地夯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东北支点,让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李焱教授说。

  海浪声声中,这座城市正以陆海统筹为指引,在向海图强的道路上稳步迈进,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大连力量。

  原标题:关键词读懂“十五五”丨陆海统筹:守护碧海银滩,激活蓝色经济新引擎

  (央广网记者刘培俊 见习记者丁一 易博闻)

责任编辑:陈石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