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潮玩平台退款
要求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热搜
引发网友热议

近日,有消费者自述,其自家11岁女孩使用家长手机在千岛潮玩交易平台花费500余元下单购买了卡牌。该家长和卖家沟通要求退款,卖家对此提出较为苛刻的退款条件,例如“1000字检讨”“家长怒骂孩子视频”以及“扇孩子耳光5分钟视频”等。
事件曝光后,千岛回应称,苛刻退款条件是买卖双方私聊内容,非平台官方规则,将优化交易规则与售后机制,并正向引导用户内容。

卖家与消费者的沟通记录及退款须知。资料图片
对此
舆论主要有
两种观点
有观点认为,卖家行为过激,苛刻条件不仅缺乏法律依据,更涉嫌煽动家长对未成年人实施暴力,涉嫌侵犯未成年人权益;
也有声音提出,家长应尽到监护责任,管好手机、账户资金与支付密码,避免未成年人消费。两种观点的碰撞,更凸显出当前未成年人消费维权中责任划分模糊、举证难度大、售后处置无规范等问题的复杂性。
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在线交易普及与免密支付便捷化,未成年人大额消费变得愈发隐蔽。不少家长反映,因未开通动账通知,或消费信息被孩子删除,发现时消费金额已不低。更棘手的是,实名制情况下,未成年人多使用家长账号下单,经营者难以识别消费者真实年龄和身份,家长举证“消费系孩子所为”的难度也大增;并且存在部分成年人冒充未成年人要求退费的情况,导致经营者对家长维权常持质疑态度。此外,未成年人消费集中在潮玩、网游等领域,部分商品为虚拟产品,难以返还,进一步加剧了退款僵局。
针对此事,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明确表态
未成年人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其民事行为需结合认知能力界定。此次新闻中消费者所述的未成年人年仅十一岁,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花费500余元购买卡牌的行为,既非纯获利益,也超出其认知范围,家长未追认其行为,要求退款于法有据。卖家收到退款请求后,应依《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采取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处理方式,而非煽动家长用暴力或精神压迫手段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明确,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没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此次纠纷中,家长作为监护人,需对未成年人消费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妥善保管账户资金与支付密码;平台与卖家经营潮玩类商品,应预见未成年人参与度高的特点,主动履行识别、提醒义务。各方若未尽谨慎义务,均需承担相应责任。
消保委建议
相关交易平台需完善注册审核机制,避免未成年人冒用家长信息绕过审核,同时优化交易规则,明确未成年人未经同意下单的处置流程,避免售后纠纷。
卖家在销售潮玩等未成年人易感商品时,应在页面显著提示,如遇未成年人退款问题,需与家长友好协商,及时查验相关证据,并联合平台共同妥善处理,不应设置不合理条件。
家长应当妥善保管账户密码与支付权限,及时开启软件青少年模式,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引导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薛晶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