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集团
为全球消费者造一杯好奶企业家故事
追求科技创业与共创共享的企业家朱建民企业家故事
打造关东葫芦小镇的民营企业家王国林企业家故事
不断创造价值的青年企业家胡野枫谁在忽悠“年后北京房价涨3成”
谁在忽悠“年后北京房价涨3成”——
记者还原真实的北京楼市(上)
“现在北京的楼市就是一场开卷考试,不要再问了,就一个字:买。只要你有钱有资格,不管是首套自住,还是改善,还是学区,还是投资,都不要犹豫,赶紧买。”某一天,如果您在微博看见这些内容,会不会慌得立马拿包出门看房?
在这种自媒体鼓吹的“跳涨论”下,一些购房人开始恐慌购房,市场出现短期波动。
但记者连续多日探访后发现,一些自媒体正在以忽悠“暴涨”为手段,放大购房人焦虑、拉动房地产市场涨价预期。从实际成交量看,虽然有零星学区房成交放量,但绝非楼市普涨。
大V说
“紧迫起来”房价要“跳涨”
将北京楼市比喻成“开卷考试”的,是名为“北京大土豆”的自媒体。1月17日,“北京大土豆”在账号上推出了一篇聊房子的文章,直接劝说读者:“最好在春节之前买好,尤其东西海朝这四个区……一定要紧迫起来,现在挂出来卖的二手房,实际房主真正靠谱能签的连三分之一都没有。”
有这种论调的还不止一人。“犹豫,错失良机;观望,追悔莫及”“2021年北京房子要不要买?别怀疑,必须买”……距离农历2021年春节还有半个月时,平稳许久的北京楼市突然多出躁动的声音。
在躁动之声中,除了中介机构业务员在带看过程中透露“楼市正在升温”论调外,“跳涨论”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也很广泛。
“现在的一线城市楼市,已经跟普通人没有关系了,就拿北京举例,最近一年,海淀龙头学区涨了30个点,豪宅涨了20个点。”自媒体“房世子”1月22日在微博写的一段话,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
有些自媒体的论调,则更为赤裸。微信公众号“淘房军师”直接发推送称,“即便考虑到金融监管机构将严查经营贷,年后京沪房市还会有30%的上升幅度”,“购房人要买在暴涨前夜”。
“本来是想给娃换个学区好点的二手房,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不是太着急,可好几个大V说房价要涨,弄得我也有点心慌。”近期正在看房的市民许先生十分担心,这样的“跳涨论”是否会直接影响自己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生活轨迹。
探市场
个案背后房主诚心平价卖
真实的北京二手房市场如何?带着许先生的疑问与担忧,记者探访了几个区域。
海淀上地东里是近期的热点学区房小区。有媒体报道,1月24日,上地东里成交了一套南北向70.66平方米的房子,总价为1095万元,折合单价15.49万元/平方米。
“临近春节,新上房源比较少,和业主谈价的空间确实不大。”链家经纪人小崔说,去年7月之后学区房的成交量有所增加,价格也在小幅上升,但15万元/平方米的成交价是最贵的个案,不能代表什么。
“我手里就有一套80.65平方米的房子,满五唯一,业主诚心卖,报价才12.3万元/平方米。”他说。
“牛娃去海淀,普娃东西城。”这是流传在北京家长群里的一句话。当上地东里的高价个案被不断放大后,学区房再度成为热词。
可许先生用他的实际经历告诉记者,即便是在海淀区,也有很多小区仍旧平稳:“我上周在肖家河看了套二手房,进小区时问保安看房人多不多,他说整整一天就来了两个人,看房全程业主也都没提涨价的事儿。”
在丰台春园小区,当记者询问经纪人最近二手房市场如何时,对方也表示,卖房周期的确比半年前快了,但价格并没有太大浮动,大多数业主还能谈价。
业内说
“小阳春”未到不希望遭炒作
抛开个案,从数据上看,北京二手房市场在去年年末出现翘尾,第四季度的二手住宅月成交量仨月连涨,分别网签了14330套、17268套、20944套。
到2021年1月,二手住宅成交尽管依然活跃,但月成交量已经回落到2万套内,单月网签了17513套。
“最近的翘尾现象,和学区房需求明显上升有很大关系。”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量的出国读书人群回流,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四个一线城市的学区房需求均明显上升,带动了市场回暖。
“除了个别学区房,其他区域和二手房业主还能谈价呢。”海淀区的门店店长小李坦言,业主一夜涨价40万元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属于极端个案,而且大多数大V炒作者没说上涨的只是报价而非成交价,“我其实不希望市场被炒作,放大不理性的预期,对谁都不好。”
小李告诉记者,每年四季度到下一年农历春节前,相对来说都是学区房的成交活跃期,因为学区房买卖多是二套,需要足够的换房周期,才能让孩子顺利入学,“不应该刻意放大这一轮‘暖冬’”。
“北京楼市属于全国一、二线城市中最稳定的,购房杠杆难度最大,这种情况下不太可能出现高温。”张大伟提到,主管部门此前已经表态,将严厉打击恶意炒作和违规资金进入楼市,“当下的楼市远远未到‘小阳春’。”
请您来信来电(024-31885629)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东北新闻网
微信
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
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
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

我要留言
更多>>财经快讯
更多>>生活消费
传统的KTV行业“嗨”不起来了吗
“去什么KTV啊,换别的地方吧”“好久没去唱歌了,感觉没啥意思了”春节期间,当95后李静雯在微信群里提议去KTV唱歌时,朋友>[详细]
成本8元卖298元
原以为喝减肥咖啡躺着也能瘦,但没想到,享“瘦”的同时,头晕、恶心、失眠等症状也随之而来。>[详细]
读者变为用户,别掉进算法的“陷
今天,网络短视频、影视剧的观看者、网文阅读者、网络游戏玩家、网络音乐听众等,都被看作“用户”,即使用者。传统的受众指>[详细]
寒假校外培训线下暂停线上热?
“为了让孩子放假在家也保持学校作息,我给他安排了一周5天的网课。”春节假期刚过,初一学生家长徐琳就给儿子“打包”报名>[详细]
茅台拆箱令下的怪象
2021年春节前,贵州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简称“茅台销售公司”)频频出台控价稳市举措:100%拆箱销售;取消线上“抢购”门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