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集团
为全球消费者造一杯好奶企业家故事
追求科技创业与共创共享的企业家朱建民企业家故事
打造关东葫芦小镇的民营企业家王国林企业家故事
不断创造价值的青年企业家胡野枫鞋穿不炒!小心被“割韭菜”
近期,“炒鞋潮”再掀波澜。某网购平台上,一些国产品牌的所谓“限量版”球鞋价格飙涨,其中某品牌一款球鞋价格涨幅竟达31倍;一些网帖肆意宣扬“炒鞋一夜暴富”,共同撩拨年轻人参与投机的心弦。
价格异动引发争议后,有平台迅速下架部分被爆炒的国产品牌球鞋。但是,当前被炒出数十倍溢价的球鞋,何止几款国产品牌?平台上那些单价动辄数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的部分国际品牌球鞋,普通人惊呼“亮瞎双眼”,炒鞋客们却早已习以为常。
“炒鞋”背后,有流行文化的影子。近年来,国内球鞋厂商陆续推出限量版、联名版、球员版、特殊版、明星特别款等,借助粉丝文化,又靠饥饿营销助推,价格水涨船高,引来年轻人追捧。少量“限量版”球鞋受品牌价值、名人效应、稀缺性等因素加持,可能存在较大的溢价空间。但需要清醒看到的是,大多数球鞋并没有超越使用价值的特质,谈何溢价空间?
更何况,“炒鞋”还暗藏巨大法律风险。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已查获许多与“炒鞋”有关的售假、集资、诈骗类案件。早在2019年,央行上海分行也曾提示: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其中明确提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此类风险。
“炒鞋”平台的路数不外乎这些:有的开设竞价通道,有的提供寄存服务,有的炒作社交话题,有的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厂商、平台、金融机构和投机者将所谓“限量版”球鞋证券化、金融化,现在“操盘者”“收割者”如何不择手段炒作、借机造势推高价格,退潮时就可能如何摧枯拉朽“割韭菜”。
因为真喜爱而收藏,无可厚非。但“万物皆可炒”的幻象,其实是一个个被资本吹捧的所谓“风口”。年轻人作为潮流文化的主流消费群体,大多习惯在网络团购、靠网聊做交易,被“套路”后维权很难。极端的炒作和投机,也不利于年轻人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增强风险提示,划清投资与投机的边界,细化允许和禁止的范围,是防范“炒鞋”行为异化的迫切之举。金融监管部门要提示“炒鞋”潮背后的金融风险,执法部门要不断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厂家、平台和个人更须共同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预期和秩序。
鞋穿不炒。鞋是用来穿的,并不是价格越贵越有价值,而是越合脚、越接地气才越显得珍贵。(记者朱国亮李博)
请您来信来电(024-31885629)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东北新闻网
微信
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
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
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

我要留言
更多>>财经快讯
更多>>生活消费
按“客服”提示退货理赔损失数万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刑事警情数占比不断增大,其中网络诈骗增长迅猛,贷款、刷单、“杀猪盘”、冒充客服4类高发网络诈骗案>[详细]
从5万降到5000,医保发力
回首“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医保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多种创新>[详细]
万余元保健品未提货 余款是否退
几年前,在一次保健品讲座上,上海市民于阿婆为病重的老伴买了一份VIP套餐。于阿婆尚有价值1.3万余元的保健品未提货时,老伴>[详细]
商业水军“网上碰瓷”索赔套路
来自安徽合肥的汪小军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经营一家蛋糕店多年,信誉一直良好,在某电商平台上,竟然被人投诉说“蛋糕中有虫子>[详细]
低至0元的财商课靠谱吗
随着人们提升财商、增加理财技能的需求不断上升,各种财商课、理财培训班开始多起来,特别是伴随在线教育快速发展,越来越多>[详细]